罗翔老师曾问网友:
你是喜欢看言情小说,听爆笑段子,还是喜欢读《莎士比亚》?
不少人立马选择了前两者。
再问:如果选一个留给孩子呢?
大家又都选择了《莎士比亚》。
回到生活中,花1周啃完1本名著、跑步半年瘦了10斤是快乐;刷视频、打游戏、吃夜宵、买买买也是快乐。你会选择哪种?
有人问:都是快乐,有何区别?
区别可大了。
上升到科学层面,它们作用于人体的两种激素截然不同:
看个搞笑视频,大脑立刻分泌多巴胺,但这种爽感转瞬即逝;而更高级的快乐则源自内啡肽。
它需要我们克服本能、不断向上,才能享受到更持久、踏实的愉悦。
有句话说得好:“少年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
《易经》讲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顺规律兴,逆规律亡”,人们意识到这法则不可违逆便遵照执行,但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和迷信于此,反而被框住了头脑,甚至有很多人将《易经》视为算命书籍,这就大大地误解了《易经》的真谛,也浪费了这本书给予世人的智慧。
《易经》顾名思义是讲变化的书,不管哪个卦象都只是当下时间段的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结局。
我们学习《易经》,不要死搬硬套,要活跃头脑,动员自身能量与规律协作,不要固守哪一个卦象,而被动地认命。
易经智慧:追求哪种快乐,不仅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
多巴胺易得
内啡肽难求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睡前打算刷一会儿视频,一晃两小时过去了;本想早起跑步,闹钟响后又决定下次再说;下决心减肥,可外卖烧烤一顿都忍不了……
这就像心理学上的“嗑瓜子效应”,一旦拿起第一颗,就忍不住吃第二、第三颗,直到口干舌燥、心烦意乱。
我们总是一边沉溺在触手可及的爽感里无法自拔,一边又对自己的堕落痛心疾首,日渐迷茫。
硅谷多巴胺实验室创始人布朗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神经科学理论应用到代码中,比如适时的点赞、虚拟的货币等奖赏机制。
然后靠着大数据推荐,成功让人一直停留在喜欢的娱乐里。
在如今这个发达的网络世界中,人很难抗拒这种低级快乐的诱惑。
你想学习,各种热剧、信息推送层出不穷;你想减肥,美食主播轮番诱惑你。
这就好像有个熟知你的损友,总能踩准你的喜好,让你当下快乐,事后却后悔莫及。
而比起多巴胺的“先甜后苦”,内啡肽则是“先苦后甜”。
无论刮风下雨,短跑不停,几个月后小肚腩不见了,人也年轻了;关掉游戏,打开书本,报个课程,一年下来思维活跃了,心也不慌了……
当时觉得很难熬的事,回头望去都成了非常值得的经历,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所以说,多巴胺属于瞬间心动,是快乐陷阱,而内啡肽是长久美好,是快乐源泉。
追求多巴胺还是内啡肽
是人与人差距的根源
博主
进化说过一段醍醐灌顶的话:“人在天赋上差距并不大,但最终的成就却相去甚远。除了境遇、运气等,最根本在于有些人走在了追求多巴胺的路上,而有些人却选择了内啡肽。”
把时间消耗在低级娱乐上,一年到头不是活了天,更像是活了1天,重复了遍。
微博上,有人说自己毕业后找了份很清闲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
一下班就开始玩手游,一局接着一局,瘾上来时,甚至编瞎话请假也要玩,结果实习期没过就被辞退了。
可失业后,他仍无法摆脱游戏的诱惑,一边啃老,一边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刺激。
转眼一年过去了,当他得知一起入行的同事早已升职加薪时倍感失落,在网上大吐苦水:“我是不是废了?太厌恶现在的自己了。”
多巴胺快乐就是一个“爽”字,不需要任何努力,去享受就好了。
可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你预支的满足,都需要加倍的痛苦来偿还。
媒体人
古典曾分享过自己的创业经历。当时他已经有份轻松且高薪的工作,但时常在安逸中感到不安。
怕被这种舒适生活“捧杀”的他,决心辞职下海主动受虐。
遇见难搞的甲方,通宵熬夜修改方案;不熟悉的领域,放低身段从头学起。
尽管吃尽闭门羹,受尽为难,他还是一一扛过,成了知名商业教练。
如今,他在擅长的领域活得忙碌且快乐。
平坦大道好走,爬坡小路难行,但选择后者,你才有机会去山顶见识更美的风景。
就像亚里士多德讲的:“在追求快乐上,和动物相比,人追求的快乐应该更高级和伟大。”
多巴胺快乐门槛极低,轻易走进去,只会陷入欲望的泥潭。
内啡肽快乐门槛看似很高,但一步一步爬上去,就能收获安定的内心和更好的自己。
因为只有经过刻苦努力获取的快乐,才能让人不怕失去,心安理得。
最高级的自律:
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
《欲罢不能》一书曾列举了人会上瘾的因素:
诱人的目标、积极的反馈、未解决的紧张感等。
比如只要朋友圈发几张精修图,就能在点赞中感受到外界友好的反馈;
工作压力太大了,通宵追剧就能让人暂时忘忧……
但用多巴胺快乐麻痹自己,只会让我们日复一日,不再努力,还要忍受内心的焦虑。
想要转换到内啡肽的赛道上,你需要极致的自律与可实操的方法。
1.计划性地忙起来,用微习惯获取内啡肽。
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偷懒,当诱惑来临,潜意识会诱导你沉迷于低级娱乐。
明白这一点,就不能“一刀切”式地拒绝多巴胺,而是要刻意练习用一个个微习惯获取内啡肽。
比如,玩1小时手机,起来做30分钟瑜伽;打两把游戏,去健身房撸撸铁。
用计划性的忙碌逐步代替漫无目的的沉迷,就会获得更多内啡肽。
2.人为增加获取爽感的成本。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她为了不刷视频,把相关App全删了。
起初浑身难受不自在,后来干脆手机一丢,干家务、做运动、读书。
这种人为增加获取爽感的成本,反而让她收获了满满的高级快乐。
正所谓不舍不得,断了多巴胺的后路,自然能踏上追求内啡肽的道路。
3.克制欲望,生活越简单越快乐。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在笼子里挂一盏灯,灯一亮就给猴子喝果汁。
重复多次后,猴子们没心思干别的,整天盼着亮灯。看灯亮了,又希望果汁能多给一点,结果果汁毫无增加,猴子们在失望中变得烦躁难安。
欲望操纵下的快乐,终会成为一种折磨。
作家宋默曾说:
“我们往往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总以为得到了某些向往已久的东西,就会安定、满足了。
“可真得到后却觉得不过如此,更大的欲望立刻接踵而来,人也越来越累。”
真正的快乐,绝不是被欲望控制的低级消遣,而是更高级的享受。
回到开头的问题,罗翔是怎么选的呢?
他说:”所有的爽都是瞬间的东西,人类真实的快乐是恒久的努力。“
刷视频、熬夜是很开心,但你为什么在这种开心中越来越恐慌?
相反地,当你明明不想动,还坚持去健身;明明很累,还爬起来去学习;明明想躺平,还坚持把工作干好,却能感受一种心安的快乐。
低级快乐如璀璨烟花,转瞬即逝;高级快乐如静水深流,治愈人生。
当你学会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相信我,你会感受到脱胎换骨的自由。
易经:物极必反。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易经》是一部可以让人「知命知运」的智慧之书!
它是大道之源,在古代还被称为“帝王术”,服务帝王家。越是成功人士,越能参透《易经》的智慧。
自古以来,成功之人无不受《易经》智慧的深远影响,妙用“运气”以成事。他们的成功其实有迹可循。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种生活剧本。它已经帮助你推断出你选择的结果。
很多事情,看似幸运,其实是有痕迹可寻的。
人这一生就该读一读《易经》
俗话说,读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这里说的真经就是指《易经》
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其实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古籍,里面暗藏着更为高深的智慧。
众所周知,《易经》、《老子》、《庄子》作为中国古来的三玄之学,高深莫测,其中以易经最为争议,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晚年独钻《易经》,甚至翻断了编竹简的绳子;哲学大师冯友兰临终唯一遗言更是: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要注意《易经》。
《易经》这部三千年的经典,回答了“人从何处来,欲往何处去”这类古老的哲学问题,吻合了人们潜意识想宣泄的忧惧与想望,提供了解决吉凶祸福、贵贱穷达等切身问题的办法。
有人说古人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这本白话文版本的《图解易经》推荐给大家,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完整将原版的内容收录进去,还将那些深奥的语言,用白话文讲解,通俗易懂。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让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开朗。关键能将里面的智慧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而且这套书两本99元,现在99还能干点啥?但是却能让你近距离接触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让你逆风翻盘!对自己以及家人都是最好的,能让你们的日子越过越顺。何乐而不为呢?一本易经,能让你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把这本大智慧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