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要给华夏儿女贴个标签,那“吃货”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无论贫穷富有,不管地位高低,大家对美食的热爱是亘古不变的。
吃饱吃好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理想,连“诗圣”杜甫都写到:“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
幸运的是,如今的生活蒸蒸日上,吃饱吃好已经是可见的现实。甚至每顿饭吃什么都成为了一种烦恼,会让人苦思冥想许久。
当然这种烦恼是甜蜜的,像是春秋的午后阳光,熨帖中又带点灼热。
不过,如今的食物虽然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但是不少人对美食最鲜活与酣畅的记忆依然停留在80年代。
闭上眼睛,那个清贫年代的食物芬芳便从记忆深处弥漫开来,让人久久回味。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究竟在吃什么?为何会让很多人念念不忘?
80年代食物并不丰富
必须要承认的是,大部分人对80年代美食的怀念都是有记忆和温情加成的,单论食材的丰富与新鲜,它其实远不及当下。
那个时候,中国在经历一系列波折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从农村到城市,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日子在不经意间慢慢变好,吃饱穿暖渐渐不成问题。
不过,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这个十年里,大部分家庭还做不到随心所欲地满足口腹之欲,食物的选择依然比较有限。而且很多地方的肉蛋奶都只能凭票购买。
每个家庭的餐桌上,菜品的种类都比较单调,就连主食的选择也和当下有着很大的不同。即便是富庶家庭,改善力度也颇受局限。
这个时候,农村刚刚结束了“大锅饭”时代,包产到户虽然释放了很多人种田的积极性。
但是其效果的体现还需要时间积累。而且当时的农业科技与今日如今相比,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没有普及五花八门、效用惊人的化肥,80年代的农村亩产其实并不高。当时最流行的主食是如今被不少人当做“零食”购买的红薯。
因为它不看天吃饭,不需要肥料也有不错的收成。
在这个时期,红薯是让很多人扛过饥荒的救星,一直到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提升后,它才逐渐被淘汰。
正因为曾经吃了太多,因此红薯这个被年轻人视作美味粗粮的“甜食”,反而是不少老年人碰都不愿意碰的。
没有化肥和先进农业科技的辅助,80年代的小麦和水稻的亩产量都不高,根本无法供给全国劳动人民使用。
北方的很多农民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小麦,但是亩产往往也只有斤。
因为小麦太磨人,所以很多农民只能在秋收之后简单种一些蜀黍、花生、大豆之类的作物,但是它们的亩产也非常有限。
在这样的限制下,食物的匮乏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当下已经被大家司空见惯的肉蛋奶,在那个时候就更是稀罕物。农村虽然基本上家家养鸡。
但是每年能收获的鸡蛋数量很有限,卖给城里人后,留下给家里人吃的就只有寥寥可数。
当时有不少家庭也试图去饲养猪牛羊这样很有经济价值的家畜。
但是没有饲料和现代养殖技术的加持,它们的成活率并不高,而且出栏的速率也远远逊色与当下。
所以在80年代,只要在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吃到猪肉,而且数量还不多,大部分家庭只是买很小的一块。
据说,当时一头猪被宰杀后,往往要卖给好几个村子,才能完成销售。
总的来说,像如今这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状态,在80年代,基本上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
80年代的农村吃食
在讨论80年代饮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喜欢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来分析,这样做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两者确实有不小的区别。
在当时的农村,大部分家庭的主食并不是如今大家熟悉的白面粉,大米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条件非常好的家庭才能买得起的。
生活在农村的人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吃白面,而且主要是用它来包饺子。
根据老一辈的回忆,80年代的主食以粗粮为主,比如各种玉米面、高粱面以及红薯面等等。
这些粗粮现在还有不少年轻人喜欢,因为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是减肥、健身的搭档。
别说,这些东西偶尔吃一顿,还别有一番趣味。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市面上销售的粗粮面食都是混杂着白面一起做的,否则年轻人根本不能接受它的口感。
比如红薯面吃多了就会觉得卡喉咙,甚至有些难以下咽。而纯玉米面做的窝窝头也基本上都是硬邦邦的,咀嚼的时候会非常费力。
80年代的农村,农民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他们会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中拿出一部分用来栽种蔬菜。
因此吃的都是当季菜,比如豆角、茄子、菠菜、白菜和土豆等等。
这个时候的蔬菜有两个优点,一个是非常新鲜,毕竟都是从自家田间地头摘下来的;其次它们都是无公害的,因为这个时候农药还没有普及,用得上的人并不多。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失去保护的蔬菜普遍都有病虫害,不仅卖相较差,择菜的时候还要花费大量时间。
等到了秋冬季节,农村可选的蔬菜就很少了,只有保存在地窖中的胡萝卜、大白菜和土豆,比较单调。
除了自家种植的蔬菜,在春夏两季,很多家庭也会挖野菜来补充,无论是荠菜、蒌蒿还是香椿都是味美又健康。
它们烹饪起来都不复杂,简单的凉拌就别有风味,如果能搭配一点纯正的小磨香油,味道绝对鲜美至极。
在80年代,正餐是最重要的,因为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零食,顶多偶尔炸一些花生或者麻花。
考虑到当时的食用油并不便宜,而做这些食物很费油,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孩子取得优异成绩后,才会做一些。
不过在80年代,有一种零食是蛮常见的,它就是瓜子。很多农村都会种植葵花,即便没有葵花的也可以使用南瓜子。
这种零嘴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将其晒干后放入锅中翻炒,稍加一点盐水,味道就很不错了。
至于各类糖果,那只有等到开庙会或者过年的时候才会有,平常基本上吃不到,因此小朋友每一次获得都会非常兴奋。
城里人吃什么
如今生活条件都变好了,很多地方农村和城市的饮食差别已经完全消失了。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城市居民还是要稍微讲究一些。
当时很多国企单位都有福利,因此不少城市居民的饭桌上还是能见到大米白面的。
不过他们也舍不得全部吃白面,只是在做馒头的时候,才用白面和粗粮面混合。
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口感就会好很多,不像纯粗粮面那么难下咽。这种“二合一”的馒头放到现在来看,其实更有营养,更加健康。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已经有了飞速提升。这个时候,城里人的饭桌上已经都是白面馒头和香喷喷的大米饭了。
在那个年代,城里人购买蔬菜虽然不像如今这么方便,但是基础的品类也不缺,而且价格要比如今便宜很多。
为了度过冬天蔬菜稀缺的窘迫,当时非常流行制作干菜。不少家庭会在秋天的时候购买大量的豆角、白萝卜和黄花菜,把它们全部洗净后放在阳光照射处风干,之后就能长期保存。
这样在冬天做饭的时候,不至于顿顿都是白菜和土豆。
当时的城里人,很多都会专门准备一个罐子,用来存放购买的猪油。
逢年过节的时候,不仅可以用来做猪油拌饭,还可以煎馒头片,后者用猪油煎出来那味道堪称一绝。
现在的人对于喝牛奶已经不觉得稀奇了,甚至有些人还隐隐抗拒。
但是在80年代,牛奶可是稀罕物,没有奶票可买不到。很多人对这个年代的美好回忆,就离不开牛奶的助攻。
因为这个时候,它没有任何添加物,而且是奶站直供,非常新鲜,营养几乎没有流失。
大部分家庭会把好不容易得到奶票积攒起来,只有在家庭成员需要养身子的时候才考虑使用。
因为很少喝到牛奶,所以在那个时候奶糖是非常热门的,尤其是奶香十足的大白兔奶糖更是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相对来说,80年代的城市小孩接触到的零食会更丰富一些,有不少店铺在销售此类产品。
但是大部分家庭只会在重要的节日购买,平常家里也是没有的。
和农民一样,肉类对城里人来说也是稀罕物,购买的时候需要肉票,还是限量供应。
大部分家庭买肉回来都会做水饺,因此饺子才会成为很多70、80后的最爱。
那个时候的城市居民,早餐一般就是稀饭和咸菜,中午吃菜汤和馒头。
和农村不同,工人家庭的晚饭相对比较重要,除了稀饭,有的时候还会做一些蔬菜饼子或者包子,不过一般都是素馅。
但即便是野菜或者白萝卜馅的包子,搭配上猪油渣都会有喷鼻香味,让人吃一口就放不下,食欲大开。
为何现代人纷纷怀念
综合来看,80年代的食物在丰富性和综合品质上没有如今优秀,但是很多人对它还是念念不忘。
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瓜果蔬菜既没有使用化肥,也没有喷洒农药,是完全无公害的。而且因为是在露天种植的,口感上要好很多。
如今的蔬菜虽然数量提升、种类丰富了,但很多都是大棚里生长的,再加上化肥的催育,吃起来总是差了一些。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肉蛋奶上,过去很多家庭饲养的家禽和家畜,都是中国本土的品种,在口感和味道上更适合国人。
如今大规模饲养的鸡鸭鹅、猪牛羊选择的都是国外的良种,它们的优点是成活率高、出栏更快,但是口感上并不符合国人饮食偏好。
当然,这只是比较浅层的原因,很多人对80年代的食物念念不忘,更多源于回忆的滤镜以及那种对美食渴望的氛围。
前者很容易理解,记忆会帮助我们美化一些经历,对食物的怀念更是如此。
而且这个美化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本来稀松平常的食物套上记忆的滤镜也会慢慢变成美味佳肴。
除了回忆的加成,大部分人怀念80年代的食物,其实是想要再次感受那种渴望美食的氛围。
因为那个时候物质比较稀缺,美食的获取很有难度,偶尔吃一次会让人兴奋很久,情绪上的快乐甚至会盖过味蕾上的满足。
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其实是那种吃到一次美食就能快乐一整天的纯粹。
结语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这种纯粹为美食倾倒的快乐已经越来越难得,所以它才会成为很多人魂牵梦萦的回忆。
既然如此,不妨抽一个温暖的周末,和家人一起动手,重温记忆中的味道,体会平淡生活里的从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