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怎么办年货,买买买,他们可是认真的

就快到春节了,不管是商场还是购物网站,又掀起了一轮新的“买买买”。

虽说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不必非得等到过年才能买点好的,但是采办“年货”作为春节前的必备过程,仍然影响着现在的我们,它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浓浓期待。

我们的古人,办起年货,就更是认真。今天就和国粹君,一起看看,古人们都屯了哪些年货吧!

古人置办年货一定不会少了屠苏酒,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屠苏”,

几乎都源于王安石《元日》中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而“屠苏”第一次被记载却是在唐朝,

韩鄂写的《岁华纪丽》: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

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

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谓曰:屠苏酒,屠,割也,苏,腐也。

言割腐草为药也。

显然,屠苏酒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药酒,

置办年货时买来,除夕当天与家人共饮,

所以屠苏酒又被称之为“岁酒”。

宋朝人办年货,同样少不了

肉类、年画、鞭炮、糖果,

但是如果追根溯源仔细瞧瞧他们的年货清单,

会发现一些久已失传的小东西。

如果再亲自跟随他们去菜市场转一转,

更能发现一些颇有后现代风格的采购方式。

在唐宋以后,赶集与赶会

成了民间贸易的主要形式。

清代有的地方志解释说:

“集也者,聚也,聚东西南北人于一方,

以所有易所无,犹市也,故曰市集。”

也就是选定一个日子,

到一个地点买卖东西。

赶集有一定的日期,也就是集期,

有一月一集、半月一集、十二日一集、

十日一集、三、五日一集

和“间日而集”的定期集市等等,

而这到了春节前,

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赶年集”。

这一天比以往任何的集都要热闹,

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前后,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

这一个集就会赶上三四天都还有人。

人们一般会把春节的

筹备阶段称作“忙年”。

打扫完卫生后,还要准备各种吃食。

习俗从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大动烟火的,

基本上是吃年前准备好的食物,

表示生活富足,连年有余。

宋代《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

就记载了汴京人民办年货的场景:

“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

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武林旧事》第三卷也有一节《岁晚节物》,

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姑且抄录如下:

“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

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

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缕花”是将绸布和彩纸剪成花朵形状,

过年时插在头上。

“幡胜”是一种用金银箔纸绢

剪裁制作的装饰品,形似幡旗,

有一词“旗开得胜”,所以又名幡胜。

“新历”即新历书,宋代历书由朝廷颁行,

详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

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

“糁盆”也就是炭火盆,

在除夕之夜点燃后,

要一直燃烧到天亮,方才吉利。

每年一入腊月,街头巷尾年货堆积如山。

同时,卖年画、剪纸的小贩

也在大街小巷出现。

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购买香烛、点心、

糖果、皇历、玩具等,

还要给小孩儿买新衣、买鞭炮。

在古人们的心中,

一年到头就盼着这个春节,

忙了一整年,也就这几天可以停下来歇歇,

享受家庭的温暖,

所以这几天的东西就一定要备齐了。

清朝时期,出现了

专门办年货的集市,叫“年集”。

《清嘉录》专门记载了苏州腊月的街市:

年夜以来,市肆置南北杂货,

备居民岁晚人事之需,俗称“六十日头店”。

熟食铺、豚蹄鸡鸭,纸马香烛铺预印路头财马、

纸糊元宝缎匹、多浇巨蜡、束名香。

街坊吟卖篝镫镫草、挂锭灶牌灶帘,

及箪瓢箕帚竹筐、磁器缶器、鲜鱼果蔬诸品不绝。

锻磨磨刀杀鸡诸色之人,亦应时而出,喧于城市。

酒肆药铺,各以酒糟、苍术、辟瘟丹之属,

馈于主顾家,总谓之“年市”。

像这样热热闹闹的办年货场景,

在文献中的记载还有很多。

例如清朝《京都风俗志》里记载:

“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

星罗棋布,如桌几笔墨。

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

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

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

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

堆积满道,各处皆然……

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

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

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竹叶亭杂记》细述了当时店铺情况:

有古玩店、估衣铺、茶坊、饭馆等,

一切宫外日常生活应用之物,

应有尽有。

还有沈太俟在《春明采风志》中

对老北京年货市场、备年景象也有记载:

“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

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

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

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乾隆,史上最喜欢置办年货的皇帝。

长年深居九重的皇帝,

为了体验宫禁之外的民间风俗人情,

于是下谕在圆明园里

开设一个清宫年货大街,

号称“同乐园买卖街”。

清代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有记载:

“圆明园福海之东有同乐园,

每岁赐诸臣观剧于此。

高庙时,每新岁园中设有买卖街,

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馆饭肆,

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

虽至携小筐卖瓜子者亦备焉。”

春节开园,皇帝下谕,

准满汉各大臣进园游戏。

园中设有买卖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馆饭肆,

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

虽至携小筐卖瓜子者亦备焉。

依上述内容看来,有些可能根本没有铺面,

只是沿街设摊或在街上流动叫卖,

甚至提篮卖瓜子的小贩都有,可谓五花八门,

热闹喧腾,估计跟

今天的商业中心也是不相上下。

在这里,太监充任店员,

各种货物由崇文门监督在外城各店肆中采办进来,

造册记价,卖出去的货物,

照值还价给原店主;未卖掉的存货,则物归原主。

这集市虽说设在宫内给皇帝玩玩,

但是也基本照搬民间大街上的场景,

因此也可从其中窥见当时办年货有多热闹。

购物者多为皇亲国戚,

买卖街中人来人往,生意热闹,

有时甚至竞相抢购。

古代对于豪门大户或者说皇宫来说,

年货除了买,基本上都是进贡。

比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道:

临年已近,黑山村乌庄头来了,

他送上来的禀贴和帐目中,

就有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

狍子三十只,野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

青羊二十个,特别鲟鳇鱼二百个,

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

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

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

这么多山珍野味,

平常人家恐怕是买不起。

腊月二十六买猪肉,

腊月二十七买烧鸡,

腊月二十八买只鸭,

说的都是买年货。

到了腊月二十九,年货已经办齐。

大人在厨房里煎炒烹炸,准备过年的熟食,

小孩子则跑到门口站在,

防止别人家的狗溜进来偷吃。

不管家里富裕还是贫穷,

都要在过年这几天吃点好的,

弄点新的,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辞旧迎新”所代表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办年货,

忙的是人,买的是货,

但收获的却是

一颗满足而又充满期待的心。




转载请注明:http://blog.hzbdfjk.com/hbyx/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