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家乡的味道,让多年后的你依然午夜梦回,魂牵梦萦?有没有家乡的风景或庙会,让漂泊天涯的游子的你,时时牵念,几度入梦?
说起临汝镇的风景庙会,“三月三,上灌山,拔小蒜,”临汝镇人人耳熟能详。位居小镇之侧的这“中崆峒”,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广成子让其驰名中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三月十五的妙水寺庙会,更是帮衬了身后那一列又一列的连绵群山而远近闻名。白云山上,层层叠叠的桃花、杏花灿如红云;山下,清泉漫流,飞花溅玉,杨柳依依,风景如画;寺内,晨钟暮鼓,古韵悠悠,涤人尘思。当然,这是一二十年前的美好画面了,如今妙水寺一带水源枯竭,山体百疮千孔,盛景不在,徒留人无限怅惘。
还有三月二十五的龙泉寺庙会、三月初五的娘娘山庙会,以及散落于广袤的临汝镇大地之上的,那些或大或小的历史悠久的庙会。他们像一个个老态龙钟的智慧老人,点缀装点着广袤的大地,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美好的乡愁记忆。
今天,咱们先不说这些让人魂牵梦萦的家乡的风景,先来说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临汝镇的五香瓜子吧!这来自家乡的味道,曾让我如此怀念,以致今天的我想起来,还是唇齿留香。
小时候的我,是个喜欢吃瓜子的“小馋猫”。馋嘴就馋嘴罢了,竟还特别挑剔,吃瓜子不吃别家的,非来自临汝镇临西小学东边那道街上的五香瓜子不吃。
记忆里,这老头的五香瓜子,那个真叫好吃,香脆香脆的!一放入嘴里就满嘴生香,轻轻用牙尖一磕,瓜皮瓜子仁儿立即分离。不但瓜子仁儿好吃,就是那个瓜子皮儿,也是香的。馋嘴的我,吃了瓜子仁儿,瓜子皮也舍不得直接吐,总要嚼碎,把那满满的五香味儿都吸收到嘴里肚里,才舍得把瓜子皮吐掉。
挎着竹篮沿中大街叫卖五香瓜子的那个老头,个子高高的,竹篮里放一根秤,既卖五香瓜子,还卖煮熟的黄豆。
黄豆是论勺子卖的,二分钱一勺,挖好后放纸上给你。瓜子有零卖的,也有论包卖的。论包卖的顾客是针对类似我这种孩子们的,用书纸直接包成那种三角形的模样儿,一毛钱一包。但一毛钱我也是我买不起的,我大部分时间是买五分钱。也许钱太少的缘故吧,买时老人也不用秤,就用手掌估量着捏一小把给我。但这一小把,已经能让我吃上一整天了。
那个年代,农村家家生活困难,孩子们没有零花钱,即使有,也是二分、五分,谁有个一毛钱、两毛钱的,就高兴得很了。零花钱来之不易,当然不舍得花,对于我来说,不但想隔三查五吃点这五香瓜子,还想到星期天时,跑临汝镇南寨门车站那里,租二分钱一本的小人书看呢。
买了瓜子,我便欢天喜地去上学,路上,一路走,一路吃。课堂上,馋劲上来了,就用书挡了脸,偷偷吃上几粒。有时候,课堂上陡然的寂静里,我偷吃瓜子时的磕皮声就会很响亮,惹得老师四下观望,想知道哪个同学不好好听课,在底下搞小动作。哈哈!
吃这五香瓜子,是会上瘾的。一来二去,我总想每天吃上几粒。买了后,将瓜子藏在口袋里,好久才吃上一粒,不舍得一下吃完。
如果那天我想吃五香瓜子了,凑巧手中也有父母给的零花钱了,就急不可耐地等着卖五香瓜子的老头快快从我家门前经过。如果他有啥事没来卖瓜子,馋嘴的我就好着急,一次又一次地跑大门口张望,坐立不安。
街上也是有其他人摆摊卖瓜子的,但我这人太死劲,认准这个五香瓜子好吃,宁肯急得心烧火撩,也不肯买其他瓜子。如今想来,不仅仅是性格使然,其实也有没钱的缘故,怕那点可怜的零花钱花完,等自已喜欢吃的五香瓜子来了,就没钱买了。
因为那瓜子好吃,临汝镇人也会讨论起人家瓜子咋炒的。我隐隐约约听谁说过,炒时很费功夫的,先用花椒、八角等大料把那瓜子腌透了,放在太阳下晒半干或在煤火上炕半干后,再用火炒。后来又听人说,岂止是大料加的足,人家还将瓜子用鸡汤煨过一遍呢。难怪!这样做,五香瓜子能不好吃吗?
关于五香瓜子的美好记忆,大部分是在我小学和初中时代,上了高中后记不起来了。他在临四小学那里,我家在西阁,虽然都在中大街上,毕竟还是远了那么一点。最重要的是,那时候年龄小,一些事情没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