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明清的时候,葵花开始在中国第一次绽放。哦,本文不是武侠,而是吃货的文章。重新来说:
相传在明清的时候,葵花从北美传入中国,在我们国家开始种植,葵花籽也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炒食葵花籽的记载首见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年)的浙江《鄞西桃源志》:“向日葵,其子老可食。”于是,葵花子逐渐成为重要的零食消闲品,《抚郡农产考略》:葵花“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价钱便宜,味道甘香。从此以后,嗑葵花瓜子这门神奇的嘴上功夫,就开始在中华大地流行起来。
其实,葵花籽毕竟在中国的时间不长。在葵花尚未绽放的年代,中国的瓜子主要是以西瓜子和南瓜子为主。在有些文献记载中,古代中国人在西瓜丰收后,经常将西瓜吃完,却要将西瓜子保留。有的时候,大量的西瓜被运到繁忙的马路边免费送给过往的行人,条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给主人留下。通过这种有趣的慷慨行为,古代中国人一方面让别人消暑解渴,另一方面还省得自己动手挖掘瓜里的宝藏。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有这样的记载:葵花“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
直到今天全国34个省市地区,没有人不会嗑瓜子。瓜子是我们招待亲朋好友,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等日子里必备的零食小吃。
尤其是深得女孩子们的喜爱。女孩子们那又长又尖的指甲非常管用。剥壳取仁儿的动作,熟练而又迅速,就连成群的松鼠和猿猴都没有女孩子们那么灵敏。女孩子们对嗑瓜子这门神功掌握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基本上自成一派,不论何时何地,分分钟KO男生的。
如果真要给全国的瓜子行业做一个江湖排名,那么安徽省一定是第一。
为什么呢?中国瓜子销量行业第一的龙头老大的总部,就在安徽合肥。年创立,有一天陈先保外出散步。看到一群人在跳恰恰舞。于是一个时尚的品牌猛然浮现在他脑海里——洽洽。从年开始恰恰瓜子出现在市场上。22年期间,在整个中国的袋装瓜子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所以作为瓜子行业的江湖老大,是当之无愧的。
在中国的瓜子行业除了“恰恰”一家独大以外,还有一些比较质量过硬,功夫不凡的门派瓜分了剩余的30%的市场份额。
比如甘肃的正林食品,年成立,历史比“恰恰”悠久,自然售卖的主要产品就是西瓜子和南瓜子这些传统的瓜子产品了。虽然是台湾人投资,但是兰州的日照时间长,瓜果产品质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其中的南瓜子和西瓜子,个大味醇,嗑起来不费功夫,深受西北人民的喜爱。
还有湖南平江的童年记,年成立,他们的香瓜子,粒色黑底白边,籽粒口感香甜,每一粒粒长2.1-2.3cm,成长锥形。为什么叫呢?这其实是同一品种的葵花籽代码。正因为严格的质量管理,才可以在如此残酷的瓜子行业里,至今屹立不倒。
除了上述几个品牌以外,我们经常吃的瓜子还有三颗松鼠、浙江的百草味、武汉的良品铺子等等。都是我们国家数一数二的瓜子品牌。
毕竟浓缩的都是精华,在瓜子身上是无比的贴切。科学数据分析:小小一粒瓜子仁,50%是不饱和脂肪酸,22%是蛋白质,膳食纤维是12%,每天吃一把瓜子就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
在知乎上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歪果仁不会嗑瓜子这门功夫。这个就是无稽之谈了。
不仅咱们中国人爱吃,外国人也爱吃。嗑瓜子这门功夫基本上是无师自通的。小编曾经在东北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说为什么东北人,把瓜子称为“毛嗑。”就是因为,瓜子在东北那会儿,只有俄罗斯的老毛子娘们,一天闲得没事儿,就爱嗑瓜子,所以称之为“毛嗑”。这个故事,虽然未经证实,但是俄罗斯人确实是嗑瓜子的。以下这篇微博就是证明。
为什么会说,外国人不会嗑瓜子呢?主要是这个原因:大多数的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超市里卖的瓜子大部分都是没有皮的瓜子仁,所以就出现了知乎里面的这个问题。
实际上,许多国家的人都会嗑瓜子这门功夫的,无需自宫,神功自成。
比如欧洲的西班牙人就擅长嗑瓜子这门功夫,有这么一个数据,因为西班牙人喜欢把吃完的瓜子皮,都吐地上,所以一个赛季,西班牙球场能扫出吨瓜子皮,皇马主场伯纳乌卖掉的就足足有吨。西班牙语的语速很快,据说,都是吃瓜子练出来的。
还听说,美国的牛仔嗑瓜子的功夫也很厉害,经常是一把瓜子丢进嘴里,用舌头把瓜子顶到门牙位置,在嘴里嗑完了,噗噗的再吐出瓜子皮儿,就是下图的这位棒球运动员的吃法,很感人吧。
葵花宝典,哦。又说错了。应该是嗑葵花籽、西瓜籽、南瓜籽的这门功夫,古今中外都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只要不在嗑的时候,咬到自己的舌头。按小编想法,人人都是这门功夫的“高手,高手,高高手!”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有版权要求的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问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