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字号企业屡屡为“史上最严广告法”贡献案例,“国”字号媒体怎么就不能受到监管?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CCTV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用语涉嫌违反《广告法》问题,1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中央广电总台。目前,总局已责成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立案调查。
中央广电总台被约谈敲响警钟,就算顶着“国”字号的招牌,也难逃广告法的紧箍咒。年生效的新《广告法》,号称“史上最严广告法”,内容由95版《广告法》的49条扩充到75条。比如新版广告法,首次明确列出不能使用“最”之类的极限用语,广告代言人只能为其使用过的产品、服务进行代言,男性代言卫生巾、妇炎洁等女性用品的广告行不通了,若广告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代言人也需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种种限制,都显示了此次修改幅度之大、涉及面之广。也就是从这次修改开始,“国”字头宣传语成为禁用语。
此次国家电视台吃黄牌,既让人惊讶,也不那么令人惊讶。尽管出身不凡,但“国家品牌计划”及相关的企业宣传有没有触线,明眼人一看便知。
瓜子二手车因为使用“创办一年、成交量就已遥遥领先”的广告语进行宣传,被罚款万元。更早之前,真卖瓜子的“方富林炒货店”,也因为在宣传标语里使用了“最”字,惹来20万的天价罚单。“民”字号企业屡屡为“史上最严广告法”贡献案例,“国”字号媒体怎么就不能受到监管?
媒体利用“国家品牌”售卖广告资源,开展商业营销,使消费者以为“国家”为企业背书,对其产品质量、性能、功能产生误导性认识,必然会扰乱市场秩序,造成不公平竞争。因此被约谈,说明新广告法打定主意一把尺子量到底,“刑不上大夫”早已过去了。
市场监管部门一把尺子量到底值得欣慰,但央视被约谈令人狐疑之处依然不少。比如说,哪里的“群众强烈反映”?此前群众难道都没意见?播了这么多年、已经家喻户晓的广告,为何此前难道没有受任何监管?
在央视的官宣中,“国家品牌计划”可以追溯到年,它的提出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相挂钩,来自于央视对国家电视台的平台自信、价值自省和使命自觉,也是央视广告经营方式的一场变革,更是直接“服务于今天中国最好的一批企业”。不仅《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收视之王成为为其配置的广告资源,还有定制企业品牌故事服务,“入选”的企业更是个个如雷贯耳。约谈,不仅撤去了这些光鲜资源的高光,更为一切打上了阴影。
这种监管,不是太早,而是来得太晚了。看看“国”字头的入选过程就知道了:虽然经过层层竞标,但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缺乏对企业资质的严格把关,导致鸿茅药酒这样的问题企业也能位列其中。互联网发展带来信息公开透明程度的提高,使得企业不得不走到高倍镜下,一旦被发现“败絮”其中,为其背书的媒体,不可能全身而退。
“国”字号触法,与“民”字号同受监管。监管的尺子端得越正、量得越早,市场竞争环境得到的净化才会越彻底,经济活力才能充分流涌,法律的威严也才能一以贯之、才能始终服众。
浙江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