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记者徐程摄
杨洁/文
这个夏天,崇明区港沿镇园艺村提前热闹起来。
园艺村素有“中国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多户村民中,有八成以上都从事与黄杨树有关的产业。原本,八九月是黄杨树交易淡季,而在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溢出效应的带动下,来参观种植基地、感受生态美景的游客纷至沓来。
花博会已经圆满落幕,海上花岛依旧余香缭绕。以花为媒,世界级生态岛的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到年,崇明花卉科技和研发将取得重要成果,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初步构建起国际化花卉产业高地雏形。
这就是上海的乡村——要走出一条与超大城市匹配的乡村振兴之路,让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进一步融合绽放。
相较于拥挤喧嚣、钢筋水泥的城市,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乡村拥有天然的吸引力。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荷叶、秋天的稻穗、冬天的麦苗,每一处都叙说着人们对乡村的向往想象。这里的生活是慢节奏、充满乡土气息的。无论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还是“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寻一处幽静乡村偷闲半日,自会明了李白为何“笑而不答心自闲”。
近年来,上海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一批颜值高、生态优的特色品牌乡村。对于上海乡村而言,单有绿水青山的好风景还不够,它还需要更丰富的美学价值内涵,重塑人们过往对其单一维度的想象。
嵌入特色产业,让生命力蓬勃涌现。
松江区新浜镇是远近闻名的“芙蓉镇”,胡家埭村也因“荷”而盛。百亩田间荷塘,接天莲叶、映日之姿,每年夏天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自然风光外,胡家埭村还以“荷”为主线绘就新前景。荷花种苗基地具有自主研发、育苗输出等核心优势,自主培育的品种“霜染红楼”已得到国际睡莲水景园艺协会国际荷花品名登录认可。品荷叶睡莲茶,赏荷塘月色,做荷花糕、糖水塌饼、荷叶南瓜饼……从产业、文化到休闲旅游,一条荷花产业链正串点成线。
引入艺术元素,亦能撞出缤纷火花。
这些天,首届枫泾公共艺术季正如火如荼。草坪上,艺术作品《永恒之门》直指天际,寓意枫泾古镇蓬勃的发展,也勾勒出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联结千年文化的古镇和开放包容的世界。这是“我为乡村种风景”系列活动,与此前的大学生公共空间设计大赛、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等一样,旨在把艺术元素引入古镇、引入乡村,共筑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
注入乡愁记忆,则会唤醒脉脉温情。
在浦东新区周浦镇界浜村,百年老宅经过修缮变成了党群服务站。一旁的老物件展示屋内,存放着村民们的“旧时光”:大家从家中捐赠展示的老式织布机、老式挂钟、老木桶……界浜村党总支书记姚辉说,老一辈看到这些倍感亲切,农村的“旧”是时代的印记,也是它的美学所在,是留住乡愁的所在。
今天的乡村,越来越成为对城市、对市民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它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核心功能转变。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立看来,乡村的经济、生态、美学价值,三者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他建议,可以推行乡村建筑师、乡村规划师制度,鼓励大学生实践,对村庄进行微环境的更新改造设计,撬动乡村振兴的各方面价值。同时,发挥传统工匠力量、注重传统技艺、传统材料的运用,加强乡村美学教育。
其实,白墙黛瓦、彩绘墙画绝不是美丽乡村的“标准答案”。以绿色为底,乡村之美应该更加缤纷多彩;不仅是自然风貌之美,还要体现与城市不同的资源和特色,彰显生命力与多样性。浸润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的乡土空间,那是超大城市乡村的别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