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月月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逐渐“比特化”,人们有一种普遍性的焦虑,那就是唯恐错过任何事情。也正因如此,在这个时代,阅读出现了三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多”、“快”、“浅”。
“多”,是因为知识爆炸现象的出现,让我们每天都扑面迎来大量的信息。各种知识流派、思潮爆炸性地增长,这是前所未有的。
“快”,是因为我们害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由于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更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
而“浅”,则是“多”和“快”共同造成的结果。由于我们需要阅读的量很大,又要求速度快、效率高,于是对书籍的阅读往往只是浅尝辄止。也正因为如此,听书软件大行其道,人们只需要花20分钟的碎片化时间,就能了解一本书的梗概和精华。
由此可见,在碎片化时代,我们对知识已经从渴求变成焦虑,我们对书籍的阅读也仅仅停留在了表面。而这样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01碎片化阅读,利弊参半
所谓“存在即是合理”。既然我们已经身处碎片化时代,那么碎片化阅读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其实,虽然碎片化阅读被人诟病已久,但其优势仍很明显。一方面,由于其“碎片”特质,碎片化阅读便于浏览与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一个人的知识面,而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阅读收获的下限。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也有助于唤起我们的阅读意识、增强阅读兴趣。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碎片化阅读也有其明显的劣势。由于离开了系统的阅读,人们往往会沉溺于短时间获得高成就的快感,而不再有耐心进行系统学习。而长期接受零碎的知识而忽略知识体系的建立,缺失了对知识的解释与推演过程,容易导致思考片面化、降低独立思考能力等问题。
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再好,也不可能取代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而它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在于,由于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知识本身内部无关联、不系统,因此很难完成后续的吸收、衍生等一系列反应。长期下来,我们虽然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孤立的存在,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就出现了“读了很多书,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结局。
02碎片化时代,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史学博士廖峰曾说,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为了避免成为信息的奴隶,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呢?
利用“即时反馈机制”,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要想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碎片化阅读比深度阅读更受欢迎?
在行为科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嗑瓜子理论”。它的意思是,当你在嗑瓜子的时候,随便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时间过得特别快。可相同的时间若拿来干正经事,比如工作或者学习,你就会觉得特别漫长。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即时反馈机制”在起作用。当我们嗑瓜子时,只需要付出几秒钟的努力,我们就能吃到瓜子仁,也就等于接受到了正面的反馈。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喜欢碎片化阅读。这是因为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信息或知识,而这种获得感就是一种正面反馈。如果是深度阅读,我们需要得到反馈需要的时间特别长,于是我们会觉得难以坚持。
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即时反馈机制”运用到深度阅读上。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们要思考:我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是为了考证,为了提高工作能力还是增长见识。要知道,动机就是执行力的源泉。只有我们明确了清晰的目标和动机,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执行力。
接下来,我们要把目标拆分成几个可执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完成后,给自己一点奖励。
比如,我们可以把一本书拆分成一周读完,每天规定读多少页。在坚持读完之后,就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正面反馈,其实都是在给我们自己加油打气,进而确保执行力能够一直存续。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把背包扔过墙”的方法,鞭策自己完成阅读任务。“把背包扔过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当我们背着包,跑向目的地时,遇到了一面阻碍我们去路的墙。这时候,我们要如何勉励自己翻过这堵墙呢?答案就是把背包扔过墙去。当我们切断自己的后路,压力就会变为动力,而我们的潜能也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培养自己深度阅读的习惯。比如在朋友圈里立Flag要在几天内读完这本书,或给自己报名参加线下的读书分享活动,甚至报考一个与此书相关的证书等。
最后,我们要不断反思,复盘总结。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馈方法和节奏。
都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即时反馈机制只是一种手段,让我们能在深度阅读中体会到碎片化阅读的快感,从而更快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步阅读法,明确阅读的层次在美国教育学家莫提默·J·艾德勒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深度阅读的方法,也就是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基础阅读。
简而言之就是读懂字面意思,基本上上过几年学的人都具备了这项能力。
第二步,检视阅读。
简单来说,就是快速阅读。这一步共有两个阶段:
首先,是有系统的略读。
也就是说,当我们拿到一本书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看书名页、序言、副标题、目录、作者介绍等,了解该书的基本信息,确定它是否值得阅读。
接着,是快速阅读。
如果在略读后发现该书值得一看,那么我们可以用较快的时间把该书快速浏览一遍,判断该书的价值是走马观花即可,还是需要深度阅读。
第三步,分析阅读。
如果确定该书值得深入阅读,那么就要进入最重要的阶段——分析阅读。
这部分要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了解范围。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了解的内容是:这本书究竟在谈些什么。我们可以用一小段内容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把重点的章节列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构成书的结构。也就是说,要搞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逻辑顺序,讨论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理解内容。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思考的内容是: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本书的。比如,在阅读某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先找出作者的主旨句,了解作者重点在论述什么,主旨是什么。接着,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构架前因后果,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主旨内容的。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重点要搞清,作者在论述什么,论述是如何展开的。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
最后是第三阶段,也就是评价思考。
阅读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最能学习的读者,往往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所以,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要对该书提出评价,对作者讨论的问题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在分析阅读之后,我们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也就是主题阅读,这也是作者提到的阅读的第四步。
所谓主题阅读,也就是真正意义的主动阅读。在阅读之前,我们要确定一个主题,比方说“如何进行公文写作”。
在确定主题之后,我们就要来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书籍,通过前面提及的“检视阅读”,把值得阅读的书籍罗列出来,同时购买回来。
接着,我们要对这些书进行“分析阅读”,在分析阅读时,我们可以只读与我们的主题相关的章节。比如某本写作书只有一个章节讨论的是公文写作,那么我们可以只读这一章节。
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几本书的知识点有逻辑地罗列出来,形成知识网络。这样集中式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构建知识体系。
便签阅读法,让知识落地生根很多爱好阅读的人都会觉得,读了那么多的书,可我的生活一点起色都没有。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阅读时,没有有意识地将书里的内容与现实进行连结。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种“便签阅读法”,帮助我们将知识化为己用。
便签阅读法一共三步。
第一步是阅读片段: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觉得有帮助的片段,就要停下来。
第二步,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由于我们的阅读属于知识输入阶段,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这段文字。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从而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第三步,将知识与现实连结。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反思,思考生活中是否有出现过与这个知识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思考:利用这个知识,我们下次遇到同类情况,应该如何更好地行动。
03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正所谓“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一味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品质低下的信息,丧失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并不利于我们长远的发展。
因此,越是知识爆炸、信息繁杂,我们就越是要坚持深度阅读。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我们才能将一个个单一孤立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构成知识网络体系,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化为己用。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