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贡案一个故事东莞望牛墩镇村民将祝福制

新京报讯(记者张羽)七夕节在古代又称乞巧节。这一天,除了有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乞巧”二字还包含祈福许愿、祈求巧艺等美好祝福。而在我国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自古就有“制贡案、摆贡案、拜七姐”过“乞巧节”的民间文化习俗。每到这一天,当地村民用各类农作物、布料乃至手边的各种材料制作一台台精美的贡案作品,如今仍是岭南七夕传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七夕灯会营造浪漫氛围。受访者供图

乞巧节东莞水乡流行“赛巧”

东莞“七夕贡案”案赛巧”、“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是水乡望牛墩镇人民过乞巧节的主要习俗。每年离乞巧节还有两三个月,望牛墩镇的“巧女”“巧男”们便用手工制作各种奇妙精致的巧物,相互“赛巧”,而其中最隆重的,就是“七夕贡案”。

精美的贡案作品。受访者供图

七夕贡案,是民间手工艺人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手工制成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有人物、建筑,将其摆在长约6米、宽约1.2米的桌子上,构成一段主题和故事。贡案主要展现制作者的手艺和想象力,制作贡案便是一个在方寸之间“赛巧”的过程。望牛墩镇“七夕贡案”制作精巧、布景独具匠心,融汇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保存价值,为博物馆、展览馆收藏展览和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家住望牛墩镇望联村的陈杰芳今年72岁。年逾古稀的她依然忙碌在制作贡案的“一线”。每年七夕节的头两个月,都是陈杰芳和她的同村姐妹们最忙碌的时候。“一般一个人物就要花上一星期制作,稍微没做好,就得加班加点重新来。”

陈杰芳正在制作贡案。受访者供图

今年自8月5日起,来自望牛墩镇21条村及望牛墩镇第二幼儿园的22台贡案作品在当地文化广场展出。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岭南农耕文化、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还在贡案中融入新的时代主题,如“庆祝建国70周年”、“东莞文明有礼18条”、“24孝故事”等,具象化地展现新时代望牛墩镇人民勤劳、勇敢、忠诚、奉献的美好品质和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传统民俗在望牛墩镇的传承发扬成果,更充分彰显了望牛墩镇人民精巧的技艺,以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谷粘贴成的宝塔,泡沫制作而成的人偶,丝布制作成的花盘,在每个村的贡案作品上,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甚至被废弃的物品都焕发新生。“手工艺上就是雕刻、剪纸,原材料选材很广,像木材、泡沫、稻米还有水乡的农作物都会用到,这几年还增加了一些灯光效果,看起来能更现代一些,”陈杰芳解释说。

摆贡案方寸之间的“理想乐园”

作为整个乞巧文化节的重头戏,贡案学问不小。参与乞巧文化节活动筹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七夕贡案主体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斋菜果品,包括茶酒斋饭、斋菜、金猪、羹汤、时果等,是传统祭祀的必需品,意请“七姐”下凡享用;二是工艺展示,主要是展示人们用谷粒、米粒、瓜子、彩纸、彩布、泡沫、胶片、珠片、珠粒等农作物和生活用品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如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葱衣做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胶片、泡沫制香蕉和火龙果,以绒线织荔枝、葡萄,以染色灯芯做风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做樱桃花,以及手绣小花鞋等。

“七夕贡案”布景独具匠心。受访者供图

有些贡案还加入了一些展现当地风俗的元素,如龙、凤、狮在声光电的配合下上下摆动进行舞蹈,形成小型的舞狮、舞龙。有些制作者还会制作故事情节,如在贡案中加入《天仙配》、《牛郎织女》等。

第三部分为鹊桥相会,手工制作的牛郎和织女模型,在鹊桥相会,重现爱情的经典浪漫场景。最后是拜祭香烛,通过手工用冬瓜瓜仁在香烛上镶出龙形,以香烛进行拜祭。

年,望牛墩镇被广东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的称号。也在同一年,望牛墩镇“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如今成为当地村民每年重要的仪式。在贡案的方寸之间,一台台精美的贡案代表了村民心中的理想和祝福。

新京报记者张羽编辑唐峥校对危卓




转载请注明:http://blog.hzbdfjk.com/sstx/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