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一个学期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有许多人连愿望都没来得及许下(下一年过生日再许吧)。想必很多大一的同学都已经适应了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身份,你们肯定跟小编一样有很多感慨吧(瓦特?我都经历了什么):大学的学习模式跟高中完全不一样,学与不学自个儿把握;人际网络需要花时间去构建,不再是一个地方的熟人自动打成一片;狗粮一抓一大把却没有一把是我撒……
我们是意识的主宰者,我们是一根根有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具体想法因人而异(同是看到狗粮,却有人喜有人忧),但我们的思维特征在某个年龄段具有相似性。我们正年少,我们可能还具备着学生思维,这些思维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比如“谦虚求知”就是好的,而“空杯填充”就不一定是好的,因为胡乱往自己脑袋瓜子里塞东西人可能会变糊涂,下面小编就和大家探讨一下“不太可”的学生思维有哪些以及提供转变思维的小锦囊。
1、被动接受式大水漫灌思维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逐步习惯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上课时给我们画重点,板书给我们摘抄笔记等等,但到了大学你会发现教材在课上可以不用翻动,你能做的是偶尔记两个笔记,但老师不会特意停下来告诉你哪些须死记哪些只要理解即可,一切操作权在你手上,如果你只会唱“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那期末你可能就要唱《凉凉》了。
环境在变我们也要变,被动的人往往会被牵着鼻子走,我们要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先为自己订立目标,不是高考完了就不想学习、不会学习了,以前高中老师教我们的设立阶段性目标的方法现在仍然适用;“兴趣是位好老师”,相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既然它要伴我们四年,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培养对它的兴趣,增加探索欲和求知欲,以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自己的目标实现创设条件。
2、“主观臆断”式思维
“主观臆断”式在小编这里指的是两个方面:
其一,认为凡事要准备好了再做。对此有一网友调侃道:“没错了,立定跳远我可以摆臂半个小时。”其实成年人的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万事俱备,只有你有一定把握就可以付诸行动,有时候机会是留给有勇气与魄力的人的,不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其二,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就觉得不行。我们的学习就是如此充满挑战与考验能力的,很多科目我们从未接触过,但我们还要应对考试啊,我们必须硬着头皮学,收起“不会不会,就是不学”的小孩子脾气;或者加入了社团,团里给出了任务我们不知该如何下手,应该放弃吗?你观察观察那些“晋级成功”的学长学姐,其实大家不都是从什么都不懂学过来的吗。“我能行”真的是一句用烂了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它的作用的话,既然大家都在用,你也试着用用呗!
3、过于“佛系”式思维
不得不说,宿舍是个适合“养老”的地方,温暖舒适的小床、触手可得的零嘴,我们可以边吃零食边追剧看小说,累了倒头就睡……在其中心里的想法便是:多少点了?还早着呢,看会儿小说。过了不知多少点,心里的想法还是:多少点了?我记得今天留了英语作业,我吃饱了就写。反正不管做什么,这“拖延症”一经发作,就很难控制,因为发作的过程不会让你感到痛苦,但有时候时间的流逝并不会让你忘记伤痛,总有一天时间会告诉你什么是最痛的代价。
我们要转变“就这样吧,到时候再说”的想法,不要以为临时突击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这学期期末考试的结果会告诉你什么叫“大错特错”,我们应该有适度危机意识和紧张感,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不得不说做完了再玩愉悦感是双倍。
4、“单干”思维
有些人有“社交恐惧症”,不敢也不会和不熟识的人交流,有些人是天生性格内向,不太喜欢表达自己……这些状态可能会使得他们“特立独行”,在需要小组合作的任务中束手无策,以前在高中不懂的地方可以很容易找到老师来问,或者老师会在课堂上把要问的解答了,但是上了大学我们要学的东西不限于教材甚至于专业,我们要擅于与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合作,共同提升。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不敢麻烦别人”,他们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与别人交往不喜欢占别人便宜,认为别人比自己付出多的时候还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不得已接受了别人帮忙总惦记着想法子快点还回去。其实,在合理的情况下麻烦别人没什么大问题,有时候请求别人帮助会增加别人的获得感也会增加你们之间的感情,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你不要不敢做,而且“互帮互助”在社交中是常态,既然人人如此,你就安了安了。
这四大类学生思维,你有没有踩中呢?
文案
楠风
排版
楠风
图片
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